环球钢琴网首页 > 钢琴谱 >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Piano Sonata in d-moll "Der Sturm" Op. 31-2

钢琴谱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Piano Sonata in d-moll "Der Sturm" Op. 31-2

艺术家:Beethoven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调性:c调
演奏难度:
创建时间:2014-04-23
喜欢 加入谱集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全屏查看

详情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作于1801-1802年,也是题赠给她的一位女学生。当时有人问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奏鸣曲》的名字由此而来。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莎翁晚期剧本,描写了一个海岛上发生的故事:那里盛行巫术,统治该岛的大公被篡夺了权利,于是他装扮成一个巫术师活动,最终他又夺回了他的政权。剧本的主题思想是主张和解。那么,贝多芬的奏鸣曲与这个故事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许多研究家都感兴趣而又都没有一致说法的问题。既然贝多芬让人们去读《暴风雨》,这说明两者一定有某种联系;但也都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故事去与每个音符对号入座。我们还是先对音乐概要地了解一下。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 Sonata in d-moll "Der Sturm" Op. 31-2 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评论 0条评论

0/300

    曲谱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2 Piano Sonata in d-moll "Der Sturm" Op. 31-2

    艺术家:Beethoven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调性:c调
    演奏难度:
    速度:--
    拍号:--
    喜欢 加入谱集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