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们声称,用不同的触键方式弹奏琴键,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例如立起手指,用指尖敲击琴键,能产生所谓“明亮清晰”的音色;而伸平手指,用指肚按下琴键,会产生朦胧柔美的音色。
但是物理学家们则坚称,不同的触键并不会改变音色。
度量一个声音的三要素是响度、音高、音色。其中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音高是基音的频率决定的,音色是除了基音之外的泛音决定的。
泛音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可以分解为一系列谐振波,但最终还是由这些波的频率组合在一起决定的。
但无论是音高还是音色,都是由振动物自身物理特性决定的,无法像响度那样可以人为改变(你用力敲声音就会变大)。
对于同一架钢琴的同一个音,该音的物理特性(琴弦、琴键等)决定了它的音高和音色,那么钢琴家如何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改变音色?
特别是,演奏钢琴时,钢琴家并不是用手直接接触振动物——琴弦(像弹吉他或古琴一样),而是通过复杂的杠杆系统推动弦槌击打琴弦。而且,在弦槌快要击中琴弦之前一瞬间,弦槌已经脱离琴键给它的动力,靠自身惯性击向琴弦,击中后再被琴弦弹回,自动复位。也就是说,弦槌最后是被脱手“扔”出去击中琴弦的。
这样看来,“不同的触键”如果能产生“不同的音色”,就意味着钢琴家能用手指控制同一个基音的泛音序列的组合,使之形成各种不同的音色。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钢琴的发声原理决定了同一个音的音高都不可能被改变,更不用说音色了。
一、通过触键方式改变音色这件事并不存在,完全是钢琴家的主观臆想,所谓的音色层次效果,实际是钢琴家通过不同的力度和音符时值的微小改变,使听者产生的一种错觉。也就是说钢琴家实际能改变的只有声音的强弱和声音持续的长短,放在整首曲子里一弹,就产生了“五光十色”的效果。也可以说是音符之间怎样连接与组合,决定了乐曲有怎样的“色彩”,而单个音符本身并没有“色彩”,钢琴家所说的“色彩”和物理上的“音色”也不是一回事。
二、触键方式实际可以改变单个音的音色,但不是靠直接改变琴弦的泛音序列做到的。实际的情况是,钢琴最终的声音效果并不是完全由琴弦的振动决定的,还包含了琴槌、琴键和其他部位的振动,而这些显然是和触键方式相关的,所以钢琴家能够通过这些微小的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音色。
三、同一架钢琴上的同一个音的音色可以改变,但是音色的改变与声音强弱的改变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且改变的范围很有限。这个说法和第一个说法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它的要点是在于指出声音强弱的改变(弹奏力度的改变)必然引起音色的改变
,如果强弱相同,则音色无法改变。即钢琴家实际是改变弹奏力度,音色随着强弱的不同而稍有改变,但是改变极其有限(例如不可能变成另外一种乐器的声音)。
(新闻来源:)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