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个性分析
1、德奥钢琴学派
德国和奥地利都属于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巨匠,所以钢琴艺术十分发达,并由此形成了德奥钢琴学派。该学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强调对原著的忠实。德奥学派的众多演奏者对钢琴作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演奏之前,要对作品进行掘地三尺般的研究。既包含对作品谱面的细致分析,也包含对作品背后相关因素的全面把握。直到做足了相关功课,才会谨慎地弹下第一个音符。其次是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理性态度是全世界闻名的。德奥钢琴学派的每一个演奏者都十分谨慎,无论是作品风格体现、情感表达等宏观方面,还是每一个音的力度和节奏等微观方面,都会得到充分重视,要将每一个细节都诠释得十分到位。所以施纳贝尔、巴克豪斯等名家的演奏,都有一种尽在掌控之中的感觉,可以说与他们的民族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2、俄罗斯钢琴学派
相对于西欧国家来说,俄罗斯的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迎来了一个艺术全面发展期。而钢琴正是各门艺术发展的领头羊。在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两大基地,培养出了霍洛维茨、涅高兹、肖斯塔科维奇等名家,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钢琴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是对本民族钢琴作品的偏爱。在俄罗斯,无论是钢琴名家还是初学者,都以演奏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为荣,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更是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种偏爱,直接推动着该学派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其次是对基本功的高度重视。俄罗斯钢琴学派认为基本功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所以对其十分重视。即便是成名已久的演奏家,也需要每天进行基本功练习。在高校教学中,每个学期都有多次针对基本功的考核,基本功不扎实,即便是乐曲演奏得再出色,也难以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无疑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保证着该学派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
3、法国钢琴学派
法国也是欧洲音乐大国,涌现出了拉莫、库普兰、福雷、德彪西、拉威尔等著名音乐家。受到法兰西民族气质的影响,该学派和其他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在欧洲乐坛上独树一帜。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法国是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派绘画的发源地,这两者给了钢琴艺术极大的影响。所以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通常能够给人以精致、细微和想象的特点,每一个音都经过创作者的精雕细琢,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个人的想象和感悟,从而使演奏效果既形象生动,又层次分明。通常是作品已经演奏完毕,但观众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其次是追求演奏的平衡感。法国学派认为,作品中的节奏、力度等都是相对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演奏者要找到一种平衡。如果找到了这种平衡,就能够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如的感觉。正如著名代表人物玛格丽特・隆所言:“钢琴演奏要着眼于平衡感和分寸,而不是纠结于力度。”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每个音的触键、乐句划分、力度层次,甚至到指法的运用上都细致入微。
4、波兰钢琴学派
波兰虽然在政治、经济上都与德、法、俄等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钢琴诗人肖邦的出现,足以使该国的钢琴艺术能够和其他诸国相比肩,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首先是对歌唱性的追求。波兰是一个宗教大国,歌唱是各种宗教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让该学派形成了“器乐声乐化”的特点,即努力追求一种歌唱性的演奏效果。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波兰钢琴学派的演奏家在台上演奏,而台下的观众则跟着轻轻哼唱,这种歌唱性的特点可见一斑。其次是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在这一点上鲁宾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非常注重整个演奏的流畅性,即便是有个别音出现了失误,也不会停下来进行修正,只要对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正确即可。鲁宾斯坦在谈到他这种独道的处理方法时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的真正涵义表达出来。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的,把乐谱的内在涵义表达出来才有真正的价值。”
二、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共性分析
1、民族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对于本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推崇是有目共睹的。如俄罗斯钢琴学派对于本民族音乐家作品的偏爱,德奥学派对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作品的反复研究等,都是这种民族性共性的具体表现。因为民族血脉和艺术气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使得他们在演奏本民族作品时,能够使作品得到最纯正、最地道的表现,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演奏家只有背靠自己的民族,才能演奏出真正与众不同的民族之声。霍洛维茨擅长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但是他的成名作却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玛格丽特・隆也是以演奏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而著称。这一点也给了中国钢琴深刻的启示。自钢琴传入中国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而中国的演奏者理应是演奏这些作品的权威,这不但将大大激励中国钢琴的创作,也是形成中国钢琴学派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严谨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二度创作的艺术,在面对已经创作完成的钢琴作品时,一个优秀的演奏者总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们会对作品做细致和全面的分析,绝不会放过作品的任何一个细节。如长期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演奏家傅聪,就养成了这一良好的习惯,曾经对肖邦的手稿进行过全面研究,并在此方面成为了权威。所以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又如俄罗斯学派的教学中,凡是考入钢琴系的学生,无论之前的水平如何,都要进行基本功“回炉”,并有着严格的考评机制。这都充分体现出了一种严谨和理性的态度。所以作为一个演奏者,要对这些作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作品当时的时代环境进行建构,把自己变为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深入感受。然后再借助于对乐谱的分析,了解作品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渠道。唯有忠于原著的内涵,尊重作者的精神,体味作品的时代,掌握其风格,熟悉作者的口吻,才能为个性表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性
西方钢琴学派众多名家的演奏,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演奏家们演奏出了作品的情感。玛格丽特・隆在演奏德彪西作品的时候,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其演奏本民族作品时的自豪。霍洛维茨在解释为何能够将《梦幻曲》这首简单曲目演奏得催人泪下时说道:“原因是我在演奏作品的时候,脑海中也浮现出了自己童年的纯真画面。”而傅聪在多年的演奏中已经习惯于用中国的审美观去认知西方作品。在演奏肖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南唐后主李煜那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和感伤;演奏贝多芬作品时,则能联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和情操。而演奏德彪西作品时,则又能体味到“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诸多钢琴学派的演奏者,都将作品的情感表现视为了首要追求,所以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很多西方国家形成了自己的钢琴学派,彰显了该民族对钢琴艺术特有的理解和感受。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特点,由此构成了整个钢琴艺术的百花争艳;众多学派又有着共同的追求,体现出了对钢琴本质艺术规律的认知和尊重。中国钢琴也应该以众多学派为榜样,努力在创作、演奏和教学3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尽快形成中国钢琴学派。这不但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钢琴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从多个方面,就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个性和共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同行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
(新闻来源:)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