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编自山西民歌的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代,随着西方的古典音乐传入中国,这些形态纷呈的乐器、风格迥异的音乐以及前所未见的表演形式带给国人相当大的冲击。虽然,在康乾两朝的宫廷之中已经出现了西洋乐队,但它并没有走出宫廷,为普通民众所了解和认识。当西方音乐在清末民初对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也由此摆在了中国音乐家的面前。即是如何面对西方音乐带来的冲击?如何借助西方音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民族的音乐内涵?如何使用这些“先进”的西方乐器演奏中国风格的音乐?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音乐家尝试着将西方乐队中的乐器与我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用这些乐器演奏中国乐曲。但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由于在乐律体系、音色以及风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二者之间的龃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萧友梅为代表的开拓者们,立志于将西方的音乐理论与作品带入中国,并创作了许多带有中国风格的、用西洋乐器演奏的、以古典音乐体裁为形式的作品。他所创立的音乐教育机构,更是培养了大量具有西方音乐理论基础并熟悉我国传统音乐的专业人才。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都是在其影响下,在中西音乐的融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不同的西方音乐体裁上,创作带有中国韵味的音乐作品。其中,由贺绿汀所做的《牧童短笛》堪称其中的代表。《牧童短笛》创作于 1934年,是为参加由齐尔品举办的 “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所做。这是自19世纪钢琴传入以后,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最具民族风格的作品。这一作品熟练运用复调、对位等多声部手法,将五声性的旋律特点与竹笛的演奏风格完美地呈现出来,因此获得了该次活动的一等奖,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成为音乐会中演奏频率最高的中国作品之一。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与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一样,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充满了忧患之心。力求通过借鉴西方的技术,挽救华夏于水火,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后,更多的作曲家是通过对民歌旋律的吸收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常见的创作方式。对听众而言,熟悉的中国旋律与丰富的西方技法充分结合后,熟悉与新鲜感并存,良好地体现了“体”和“用”的关系。
山西是民歌大省,素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山西民歌特点鲜明,其曲调优美、感情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山歌、小调、号子、秧歌,还是成套的民歌组曲,都鲜活地体现出当地民众的真情实感。民歌反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将生产与爱情两大主题用高亢的旋律直白地表现出来。因此,作曲家频频着眼于此,创作了许多由山西民歌为主题的钢琴作品。
上世纪50年代,黎英海所作的《民歌小曲50首》中,《开花调》《绣荷包》《照花台》《游铁道》等作品即取材于山西民歌。其后,由杨立青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其主题则完全源自山西民歌。这九首作品分别为《牧羊歌》《买菜歌》《悲歌》《对歌》《悼歌》《纺线歌》《恋歌》《大生产》《山歌》。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多的作曲家进行了类似的创作。如鲍元凯的《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中,有《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等数首以山西民歌为主题的钢琴作品。桑桐创作的《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中,同样引入了山西民歌的旋律。
对作曲家来讲,山西民歌的丰富资源是重要的创作源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邃的情感为创作者和表演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不管今后的钢琴创作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山西民歌为代表的民歌旋律,还将对其形成深刻地影响。以西洋乐器展现我国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情感特制与艺术风貌也将是音乐创作永远的主题所在。
陈丹曦
(新闻来源:)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